“杯酒释兵权”的台前幕后

960年,赵匡胤建立宋朝后,帝国旋即陷入一个困境,那就是:如何防止“陈桥兵变”历史重演?

军人掌握足够的兵权,就能发动政变、改朝换代。这个规律在五代十国以来不断上演。赵匡胤当了皇帝,某一天,在他的部将身上会不会也发生“黄袍加身”的事情呢?起初,赵匡胤还真没有太担心这回事。不是他不懂得统兵大将权力过大的危害,而是他比较信赖自己的部下。他知道这种事情不会那么容易发生,至少短期不会。

但是文臣赵普却不这么认为。

赵普读书不多,但为人忠厚。其家世算不上显赫,但自曾祖父以来,数代为官,多少还是对他有些政治经验的传承。陈桥兵变前,赵普与赵匡胤同朝为官,一文一武。当时赵普颇受当朝宰相范质的器重,被举荐为“军事判官”。这是一个主管军队军纪执法的官员,说明赵普应该善于辨别是非、能断案。在赵匡胤随后与之交往的过程中,也印证了这一点。

赵匡胤于赵普的交往,应该主要是从后周显德三年(956年)开始的,而且赵匡胤的父亲与其交往在先。后周显德三年(956年),赵匡胤攻下滁州后,他的父亲赵弘殷在滁州养病。赵普则朝夕侍奉药饵,赵弘殷于是以宗族的情份来对待他。这种“宗族之情”后来成为赵匡胤与赵普之间相互信任、相互合作的重要基础。

据说,赵匡胤曾经与他交谈,也觉得他很不寻常。当时捕获盗贼一百多人,按律当斩;但赵普怀疑其中有无辜的人,于是开展询问,结果很多人经过排查、弄清真相而存活下来。赵普的司法才干于是进一步得到认可,后来还调任到渭州继续担任军事判官。但此后赵普的人生际遇,基本上都随赵匡胤的发展而变化。赵匡胤升迁,赵普也会跟着被推荐、调动升迁。赵匡胤对赵普的信任始终是牢固的。“陈桥兵变”之发生,赵普是主谋,于赵匡胤有奇功。宋朝新定,赵普更是很多事都想在了宋太祖赵匡胤的前面,未雨绸缪、积极谋划。

史书记载,建隆二年(961年)宋太祖赵匡胤跟跟赵普有过一番对话,这番对话主要是太祖赵匡胤向赵普咨询对策。大致内容是:

太祖赵匡胤问赵普:“天下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生民涂地,其故何也?吾欲息天下之兵, 为国家长久计,其道如何?”

赵普听后马上回答说:“此非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在这番对话中,赵普从“权、钱、兵”三方面提出了自己的观点,直指要害。其意要把政权、财权、兵权从方镇手中夺回来;换言之,用“夺、制、收” 的办法使方镇与政权、财权、精兵三者分离。核心是财政,但当务之急却是兵权!

不过,赵普的建议起初并不为太祖赵匡胤所采纳。因为太祖赵匡胤对当时的部下非常信任,用现在的话来说,这事儿他心里有“谱”。谁叛、谁不叛,他心中有数,而且相当自信的。太祖赵匡胤的看法并非没有道理。

因为陈桥兵变前,赵匡胤是从禁军士兵一步一步起家的,他在禁军中的有很深厚的根基和影响力。除了有赵普为代表的文臣辅佐之外,赵匡胤在军中广结善缘,和许多军官感情都很好,“义社十兄弟”就是突出的代表。(“义社十兄弟”是赵匡胤在军中的结义兄弟,共10个人,大多是级别较低的军官。按文献的不完全记载,这十人大致应该是:赵匡胤、杨光义、石守信、李继勋、王审琦、刘庆义、刘守忠、刘廷让、韩重赟、王政忠。这份名单正是发动“陈桥兵变”的重要力量之一。)此外,后周禁军一些手握重兵的大将,诸如慕容延钊、韩令坤、赵彦徽、高怀德等,也都是他相交多年的密友,在“陈桥兵变”中大多扮演了主谋的角色。这些人,对太祖赵匡胤来讲,应该都是信得过的人。所以,当赵普劝说太祖赵匡胤削夺统兵大将权力的时候,赵匡胤是有些不以为然,认为“过虑”的。但赵普在不断地劝说中,有些话还是触动了太祖赵匡胤,使其渐渐转变态度,倾向于尽快削夺统兵大将的权力,因为这些人对皇权的威胁最直接。

根据史书记载,赵普之所以能触动太祖赵匡胤,是源于下面的一段对话:

赵普:“但虑(石守信、王审琦)不能制伏于下,既不能制伏于下,其间军伍忽有作孽者,临时不自由耳。”

太祖赵匡胤:“此二人受国家如此擢用,岂负得朕?”。

赵普:“只如陛下岂负得世宗?”

太祖方悟而从之。

翻译过来,赵普是担心石守信、王审琦都是不能节制部下的人,万一他们的部下在军中作乱,届时石、王二人恐怕会身不由己;而太祖赵匡胤却认为,国家如此重用他们,他们怎会辜负我?对此,赵普只给了轻轻一问:就像你当初不应该辜负周世宗一样吗?

赵普这“轻轻一问”应该是触动太祖赵匡应并使其接收自己主张的关键点。因为“陈桥兵变”这件事,恰恰是深受后周皇帝重用的赵匡胤“负”了后周的皇帝。既然你被周世宗重用的时候,你仍然可以辜负周世宗皇帝,那么石、王二人为什么不可能辜负你呢?这种“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逻辑,终于打中太祖赵匡胤的软肋,使其“方悟而从之”。

于是,历史上最具有戏剧性的“夺权”行动随即展开,这个故事的题目叫做:《杯酒释兵权》。

故事发生在建隆二年(961年)七月的某个时间。按《续资治通鉴长编》、《国史》、《实录》等记载。这天,太祖赵匡胤召集石信、高怀德、王审琦等高级将领举行了一次酒会。

酒喝到正酣的时候,太祖赵匡胤开始诉苦和感叹:“做皇帝也太艰难了,还不如做节度使快乐,我整个夜晚都不敢安枕而卧啊!”

这些将领十分不解地询问缘故。

太祖回答说:这不难知道,我这个皇帝的位置谁不想要呢?

此言一出,把大家吓一跳,赶紧叩头表示:“陛下何为出此言? 今天命已定,谁敢复有异心? ” 

宋太祖说:“事情不像你们说得那么轻巧。你们虽然没有异心,然而你们部下想要富贵,一旦把黄袍加在你的身上,你即使不想当皇帝,到时也身不由己了。”

石守信等人听罢,赶紧跪求皇帝指明出路。

太祖赵匡胤于是说出了自己早已给他们想好了的去处:“人生在世,像白驹过隙那样短促,所以爱好富贵的人,不过是想多聚金钱,多多娱乐,使子孙后代免于贫乏而已。所以你们不如放下兵权,去镇守地方,多置良田美宅,为子孙立永远不可动的产业。同时多买些歌儿舞女,日夜饮酒相欢,直至终年。我再同你们再结为儿女亲家,君臣之间,两无猜疑,上下相安,这样不是很好吗?”

石守信等人叩头称谢。第二天,石守信、高怀德、王审琦等人纷纷称病、请求解甲归田。太祖赵匡胤顺水推舟解除了他们的兵权,同时,给予丰厚的赏赐。

( 漫画“杯酒释兵权” )

对于这个故事,史学界一直怀疑它是否在历史上真实存在过。因为正史作品《宋史》中未曾提及。它的最早记载,是王曾(公元978—1038年)的《王文正公笔录》。此后,司马光的《涑水纪闻》、王辟之的《渑水燕谈录》等北宋史籍对“杯酒”一事亦有记载。这些记载,在文辞、情节详略有所不同,在有关“杯酒”一事的时间、诸将释兵权后的职务安排等方面亦有分歧,但都能基本证实“释兵权”一事确实发生过。其中李焘在《续资治通鉴长编》中的考订极为严谨的。现在对“杯酒释兵权”的引用,一般都以李焘考订出来的版本作为依据,倾向于相信它的存在。应当承认,有关“杯酒释兵权”的记载中,某些细节的夸张和渲染肯定是存在的,但“释兵权”这一情节也显然成立。而且,根据学界的考证,“释兵权”其实是分批次进行的[1],对石守信、王审琦、高怀德等人的解除权力只是水到渠成的一种结果。

为了说明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先介绍一下当时的兵权分配情况。

北宋的军队跟后周末期一样,还是分为禁军和厢军两部分。其中,“禁军”为中央军,也是正规军,属于作战部队;而“厢军”属于地方军,主要从事各种劳役(因而也称为“役兵”)、维持社会治安,偶尔也会参加一些战斗。所以,统率禁军之权,是北宋的兵权所在。北宋的禁军又分两极:“前殿军”和“侍卫亲军”。在“杯酒释兵权”之前,禁军的领导机构和人事安排分别如下表所示:

编制 部门 番号 禁军军职 任职将领
禁军

 

中央军。也是正规军、作战部队。负责守京师,备征戍。

殿前司 殿前军 1.殿前都点检 慕容延钊
2.殿前副都点检 高怀德
3.殿前都指挥使 王审琦
4.殿前都虞候 赵光义
侍卫司 侍卫亲军 1.马步军都指挥使 韩令坤
2.马步军副都指挥使 石守信
3.马步军都虞侯 张令铎
4.马军都指挥使 张光翰
5.步军都指挥使 赵彦徽

( 北宋建立后的禁军职官阵容。这是赵匡胤即将着手“释兵权”的对象。 )

这些统领禁军的各级军官中,已分批次被解除多人统率禁军的兵权。

第一批次发生在建隆元年(960年)八月,张光翰和赵彦徽被调“出守大藩”,分别外放为永清军节度使、建雄军节度使,同时自动解除他们在禁军中的军职。这是太祖赵匡胤第一次对禁军将领做重大调整。因为“出守大藩”既在名义上是“高升”,同时又享有“节度使”的优厚待遇,所以此二人愉快地接受了安排,外界也没有产生过度联想和关注。

第二批次发生在建隆二年(961年)闰三月,太祖赵匡胤又如法炮制,因庆贺平定李重进的叛乱,以加官进爵的名义解除了“殿前都点检”慕容延钊和“侍卫马步军都指挥使”韩令坤的禁军军职;慕容延钊以“侍中”(高级宰相)衔外放为山南东道节度使、西南面兵马都部署,韩令坤同样以侍中衔改任成德军节度使、北面缘兵马都部署。自此,“殿前都点检”开始长期空缺。慕容延钊和韩令坤的外调,也是既有名义上的“高升”,又有节度使的优厚待遇,同时还能对诸多地方驻扎军队的指挥权。所以这批次的人事调动也相当和平。甚至慕容延钊对太祖赵匡胤的安排几乎到了“心领神会”的地步。

至于发生在建隆二年(961年)七月的“杯酒释兵权”,实际上只能算第三批次的“释兵权”了。不管这第三批次的“释兵权”是否发生在酒局中。但石守信、王审琦、高怀德、张令铎的禁军职权同时被解除是事实。此时距离第二批“释兵权”才四个月时间。而且石守信、王审琦、高怀德、张令铎被解除禁军职权后,也并不是真的就解甲归田了。太祖赵匡胤的安排,依然是“外放”去做节度使:石守信为天平节度使,高怀德为归德节度使,王审琦为忠正节度使,张令铎为镇宁节度使。至此,禁军中只剩下赵光义(太祖赵匡胤的亲弟弟)仍旧在禁军中任职了。不过,这也是暂时的事。因为下面还有第四批次的“释兵权”。

第四批次的“释兵权”是紧随“杯酒释兵权”之后,调任赵光义为开封府尹,顺便解除其“殿前都虞候”的禁军职务。“侍卫亲军步军都指挥使”罗彦環也因被外放为安国节度使,而顺便被解除其禁军职权。

至此,禁军两司(殿前司、侍卫司)的各级军官已经全部被替换掉了。(如下表所示。)

编制 部门 番号 禁军军职 “释兵权”的批次安排
禁军 殿前司 殿前军 1.殿前都点检 第二批:慕容延钊被外放为节度使。此职开始长期空缺。
2.殿前副都点检 第三批:高怀德被外放为节度使。
3.殿前都指挥使 第三批:王审琦被外放为节度使。
4.殿前都虞候 第四批:赵光义转任开封府尹。
侍卫司 侍卫亲军 1.马步军都指挥使 第二批:韩令坤被外放为节度使,此职由石守信接任。

第三批:石守信被外放为节度使。

2.马步军副都指挥使 第二批:石守信被升职为马步军都指挥使,本职由他人接人。
3.马步军都虞侯 第三批:张令铎被外放为节度使。(此职开始长期空缺。)
4.马军都指挥使 第一批:龙捷左厢军指挥使韩重赟接任
5.步军都指挥使 第一批:控鹤左厢军指挥使罗彦環接任。

第四批:罗彦環被外放为节度使。

( 四批次的“释兵权”安排 )

可见,“杯酒释兵权”只是太祖赵匡胤“释兵权”的一个著名样本而已,并不是“释兵权”的全部动作。所有批次的“释兵权”,都仅仅是针对“禁军”的各级将领——都是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而不是地方节度使的兵权。但必须要承认的是,包括“杯酒释兵权”在内的四次“释兵权”,都是比较和平、和谐的。在这过程中,皇帝与这些禁军将领之间,近乎达成了默契。

放下禁军职权的将领没有人身安全上的顾虑,而是既能享受经济上的优厚待遇,也能继续维持在军队中的声望和荣誉。有些将领还和皇帝结成儿女亲家,增进了个人和皇帝之间的私人感情。对于皇帝而言,卸任的禁军将领以各地节度使的名义,还在军中任职,可以继续服务于国家的统一战争;而新上任的禁军将领通常是军中级别和名望较低的军官,他们在军队中的威信远远不足以策划“陈桥兵变”这样的政变。这意味着皇帝的个人安全和地位得到了空前的保障和巩固。明面上,第一代开国将帅由此调出京城,“各守外藩”, 武人干预中央政治的局面为之改变;此后, 新提拔的第二代将帅,资浅功薄,自然无法与皇帝——甚至赵普等开国文臣相抗衡了。实质上,此番系列动作和平地消除了开国皇帝和开国功臣之间的矛盾,避免了历史上类似刘邦诛杀开国功臣等血腥案例的重演。在君主专制的时代,能做到这一点,委实不易。

其最深远的影响,还在于营造了一种较为文明和理性的开国氛围,从而影响和带动着宋代的政治生活向着相对宽松和自由的方向发展,并最终形成了“未尝轻杀臣下”,“不以文字罪人”,“不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等值得肯定的政治传统。而且,只要五代十国以来,军人政变的事情不至于随时发生,皇帝就有时间专注于其它的事情,例如:继续致力于国家的统一战争和开展经济建设。

所以, “杯酒释兵权”在内的、各批次的“释兵权”,都是“双赢”的结局。

这种“双赢”的合作之所以能达成,太祖赵匡胤的个人智慧是不容否认的。五代十国以来,不是没人注意到军人跋扈的危害,也不是没人想过要杜绝此类现象的发生。然而,非不想为也,实不能为也!

宋太祖能和平、和谐地接触禁军将领的职权,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促成的,这些因素在前代并不同时具备。总结起来,至少有三:

其一,太祖在军中的有足够的人缘和威望。否则,既不可能有陈桥兵变、拥戴他改朝换代当皇帝,也不会有这些禁军高级将领在政变后对他的持续支持和忠诚。

其二,太祖赵匡胤在解决禁军将领职权的问题上,非常有策略。他的策略基本可以归纳为:先易后难、名正言顺、明升暗降、待遇优厚。第一批次的“释兵权”,就是遵循了 “先易后难”的策略。被调离岗位的是禁军中级别较低的军官,不容易引起高级军官的恐慌,“释权”的战略意图也不明显。第二批次的“释兵权”,选在平定李重进的叛乱之后,平定叛乱自然需要论功寻赏。这个正确的时机,给了太祖赵匡胤“名正言顺”调整人事安排的理由。且被调离禁军职位的将领,都在军中获得了足够多的职务补偿和名义上升职的安排。第三批次是“杯酒释兵权”,看上去这是实在没什么理由的情况下而为之的。但此番人事安排之所以成功,是以前面人事安排已经调整完毕、石守信等人相对被孤立为前提,另外就是太祖赵匡胤给出的待遇是对方无法拒绝的——既是节度使,又是宰相待遇,再加“约为姻亲”和丰厚的赏赐。

其三,赵普的不断建议和坚持。从历次“释兵权”来看,太祖赵匡胤很可能早有此意,而且自有计划和步骤,只是他并不急于为之。但赵普与太祖赵匡胤的多次对话来看,赵普是非常坚决、积极鼓励太祖赵匡胤尽早削夺禁军大将职权的。他的许多观点,非常具有文官的代表性。

不过,“杯酒释兵权”为代表的系列“释兵权”动作,并不能代表皇权可以自此永世高枕无忧。因为假以时日,那些第二代禁军将领也会在进军中逐渐建立自己的威信,进而重新威胁皇权;那些已经外放为节度使的第一代禁军将领,也可能不小心走上“地方包围中央”的道路,重新威胁中央集权。这意味着武将对中央集权的威胁始终没有彻底根除,随时可能重新激化矛盾、发动叛乱或者政变。那么,届时北宋统治者又该如何是好?此时的太祖赵匡胤已经想到了这一层么?(请待下集。)

[1]范学辉:《关于“杯酒释兵权”若干问题的再探讨》,《史学月刊》,2006年,第3期。


©历史爱好者,所有文章、资料、图片等内容均为用户分享或网络整理,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