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微信看书上遇到了这位说满清蠲免赋税,我就回了一句,满清地方财政几乎是没有剩余,平常也挺紧张还有明代蠲免赋税比满清多得多
他然后复制了一大堆不晓得那里搜集的网文,都是什么明朝几乎不免税,满清那一年免了多少之类,我刚想回随便列出明宣德8年就免除了永乐20年到宣德4年的拖欠的8000余万石税粮,把屯田税从每军24石税基降到6石,从永乐时期巅峰上仓2300万石(不含士兵自用12石)减少到500万石,如果这样算军屯最少减免每年也有1700万石,一回复结果发觉被他拉黑了
他:自己差不多得了,能搞出明末人口4亿 搞出李自成靠劫掠民众 搞出明万历三十年税亩12.25亿 你自己到底是哪里委屈上了
我:什么料差不多得了?
来你给我说说李自成的军费怎么来的?难道是征税来的?万历时期12.25税亩还远远不止,起码人税地平均1.5各累开发土地折一个1税亩 我为何要委屈?你就事论事都不敢 还胡扯什么乾隆时期十几亿在册耕地才是没有根据的
呃!按剑桥中国明代史推算,明朝低得不能再低把战争天灾因素抛出,明末也应该有3.53亿,并且说明了这个增长数据也是低得不可信
李晓鹏博士推算明末峰值人口在4亿到5亿之间
你胡扯的满清所谓的减免历朝历代未有,如果看过正规史料就应该清楚
第一个从区域方面来说满清减免的多是战争或前边加征过军粮的地方
第二零碎从减免的税种拖欠占大半这个有时候也被列入赈灾支出
第三就是减免里面有不少是以缓征方式这个居然被满清粉算成赈灾支出
还有所谓轮换普免这个压根没有什么意义,满清地方财政地方留500来万两基本驿站与地方八旗绿营消费后根本不够,几乎是不留税,所以满清地方不得不偶尔动用起运,多数情况都是地方自己私派或搞捐输,也就是满清一开始就定了个地方不大可能完全完成的税额,蠲免了过不了几年又会拖欠
普免,归中央管控的比如在编官吏也是不发发,地方运转让隔壁省协防开支,这样免一轮下来,地方又欠了中央一屁股窄,甚至乾隆有让普免省预借中央款,然后分期还款,这种左口袋出又口袋进的免税?老百姓能得到什么实惠?满清荒田也是要收税的,在明代荒田本来不不收税
你非得把满清,把战前战时加征减免的地方拖(包括普免也不过是相当于把拖欠的免了)地方几乎不留税,有的减免是缓征,按同样标准
明洪武时期固定的减免也不会低于30%(不算零碎减免)永乐21年蠲免之前所有拖欠,宣德8年减免永乐20年到宣德4年拖欠的8000余万石税粮
以军屯而言永乐元年定下的每军24石,岁上仓2300余万石,后边每年拖欠1000万石以上,宣德时期照样蠲免了,还把税基从每军户24石调整为6石这个还不包括临时减免的与诏免的税粮食
按这个标准宣德时期不零碎的诏免的,永乐4年到宣德4年,军屯每年减免按把千万后尾数排除不算,按1000万石算,田赋1000万石算永乐20年到宣德4年这8年减免最少也达到1.6亿石税粮
1.6亿石税粮按乾隆时期米价算一下也是不难得出蠲免了多少两白银的,仅这一个时期都足以证明满清不可能是历朝历代蠲免赋税最多的朝代了
叶梦珠《阅世编》故终明之世,官以八分为考成,民间完至八分者便称良户,完六七分者亦为不甚顽梗也
日本学者谷井俊仁也认为明朝赋税征收额并非真正的原额,原额之 70%-80%才是明代赋税征收的实际,才是实际之原额,也就是在洪武定额3278万百税粮必须减免70%到80%才是应征税额
明代规定应征的赋税只要征收到百分之六十以上,就算差不多。剩下的等拖延的时间卡了,就会被蠲免掉。以明代每年平均应征2600万石的正耗秋粮来计算,每年蠲免百分之三十,相当于每年蠲免780万石,整个明代蠲免的粮税就有二十亿石以上。
也就是明代每年实征顶天了1800万石,按应征税粮每年减免780万石,明朝276年减免最少20亿石以上,按洪武定额的额税3278万不税粮每年平均减免47%以上,每年以前减免1400万石税,按明朝276年算38亿石以上
38亿石税粮按乾隆时期粮价换算,假设乾隆后期全国米价在2两1石,那价值相当于78亿两白银
这个都不用算万历史时期6200万亩军屯实收不到500万百,永乐之后到万历末在100多万石与500万石以下浮动,平均也就300万石(也许不到300万石)到按永乐时期税基2300万石征收,如果宣德不把税基从24石降到6石,那么每年减免应是2000万石,(按乾隆那些减免数我这个算法标准一致也不去算耍赖)永乐时期拖欠不算按总减免40亿石算也不过分,按乾隆后期米价2两石也相当于80亿两白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