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历史老师,面对一群不认可历史学科的孩子“被迫”地学着历史,这是一件双方都很痛苦的事情。正确的做法是,大家尽快走出这个“痛苦”,接受兴趣的指引,让人生变得有意义、有价值、有乐趣。
当然,也不排除一些学生会在学习中发现历史学科的意义和价值,并且认同这一点、逐渐喜欢这个学科。这是另一种教与学的境界。那么本文就试着为这些“历史学科的潜在爱好者”以及爱好者提供指引。
一、历史学科的价值
历史,是以“社会”为研究对象的学科,志在探究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历史学科的价值,不仅仅是“学史使人明智”这几个字,或者熟知一历史故事;从我个人的经验来看,历史学科的最大价值是培养人的“历史思维”(从历史的角度思考问题)。这种思维并不虚无缥缈,它客观存在,并且有具体的、实用的价值。
我们今天生活在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全球互联的时代。但是当我们面对一块充斥各种新闻资讯的电子屏幕时,如果没有足够的历史知识、经验和方法,我们是无法理解其中绝大多数内容或者现象的。比如:中美之间为什么会有贸易战?世界贸易组织是怎么回事?联合国是个什么机构?英国为什么要脱欧?美国为什么啥事都要插上一手?为什么美国的领导人叫“总统”,中国的领导人却叫“主席”?我们中国和美国有些什么不同、为什么会有不同?为什么我们叫“社会主义”国家,而美国是资本主义?“资本主义”又是什么东西?到底哪种“主义”好?我们是怎么走上这种“主义”的?那个时候的中国为什么落后?我们是从什么时候开始落后的?我们的祖先是谁,我们民族从哪里来,又要往哪里去……
这些问题,不用历史知识是绝不可能解释清楚的。只有在历史思维下、运用历史知识去解读,才能豁然开朗。历史,一直是解读“现实”的最好工具。
大学生毕业后想从政、搞外交、当律师,那么更是要具备历史思维、精通历史才能走上、走好这些职业道路。
中学生在学习语文、政治等学科的过程中,如果有历史思维的养成、历史知识的积累,那么学习效率会与日俱增、一日千里。以语文学科为例,几乎所有的成语都源于历史典故,成语就是正在传承的历史;所有的文言文其实都是“历史”,诸如《岳阳楼记》的千古名篇,脱离历史情境是完全无法理解到位的;还有作文,好的作文应该是有思想深度的作文,这要靠历史的思维来写作而不是华丽的辞藻。
所以不论是由大到小,还是由近及远地看,历史学科都是有其独特学科价值的,而且这些价值都是具体的、实用的。然而,生活中不论学生还是家长,甚至教师同行也却常常存在各种认识的误区。
二、对历史学科的认识误区
最常见的认识误区之一:历史,就是历史故事。
根据这个认识误区,逻辑上可以得出的结论会有:我知道很多历史故事,所以我的历史学得很好;我爱听历史故事,所以我特别喜欢历史,所以我的历史一定能学好。
停留在这个误区的学生,往往并不会深度参与课堂,而只是追求自己的兴奋点。老师一提到自己熟悉的历史故事就打中了自己的兴奋点,就眉飞色舞、口如悬河、滔滔不绝;一旦讲课的内容是自己陌生的史事,大脑皮层马上就陷入休眠,于是错过许多重点知识、许多细节。这样的学生历史成绩不可能好,偶尔得到满意的分数,或者是源于试卷简单、内容单一,或者源于老师的在复习过程中精确引导。这样的高分不具有可持续性,也并不能正确反映学生的能力和水平。
常见的认识误区之二:历史是副科,不重要。
这个误区不仅典型,甚至在教师同行之间都普遍存在的。一些语数外学科的老师至今也常常把历史视之为“副科”,更遑论家长和学生。学生如果存在这个误区,基本上都是家长或者一些老师“教”出来的。
这个认识误区的源头,是升学考试中历史学科的地位、分值占比。历史学科过去一直不是北京市的中考科目,即便从2018年开始正式纳入中考科目,也属于选考科目、分值要按权重记入总分,这与语数外仍有较大差别。在功利主义的驱使下,家长和学生自然难以平等对待历史学科。其它学科的同行也因此会习惯性地将历史学科视之为“副科”。
但我们之所以说这个“认识”,是因为下面的原因:历史与语数外三科在法律上均被视为基础教育课程、且是国家级课程,国家尚且没有区分出“主、副”,那么谁有资格去定义“副科”?谁有资格将历史视为“副科”,中学校长、市教委主任、还是教育部部长?它可以是你的“副”科,但不代表也是别人的副科。
视历史学科为副科,虽然是个人的自由,但永远妨碍不了这个学科自身的发展,妨碍不了它的熠熠生辉。你喜欢或者不喜欢、爱或者不爱,它就在那里,自我芬芳。
常见认识误区之三:历史就是要背,把老师讲的都背下来,历史就能学好。
可能每个学科都会有不少知识需要学生去“记”住,而“背”则是记忆手段的一种,所以很多学生或者家长就认为可以“一招制敌”。这是巨大的错误。因为这既不符合生物学规律,也不符合教育心理学的规律。
记忆,首先是一种生物行为。大脑,是唯一负责这一活动的器官。记忆的能力,与大脑的结构(海马结构)、内部的化学物质有关。人在不同的年龄段,大脑的结构、内部的化学物质是不同的。3岁之前,是大脑发育的高峰阶段,能记住好多信息;但3岁后,大脑的结构开始发生很大变化,一些神经元缓慢衰亡。这可以用于解释为何人们通常不记得3岁前发生的许多事情。
一项研究成果指出:“人神经细胞的数量在刚出生的时候最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减少。并且,神经细胞的减少速度比大家想象的要快得多,每天都会数以万记的神经元死亡。就这样,人从出生到70岁的时候,脑内神经元会减少30~50%左右。对应的,成年之后,我们的大脑体积一直会变小。正常而言,等我们到七八十岁的时候,大脑体积会萎缩15%左右。”(——东华君《为什么人会失去幼儿时期的记忆?》)
进入初中阶段的孩子,大脑中负责简单认知的神经元已经发育完毕,不会继续发育,于是死记硬背的能力就到头了,之后随着神经元的不断衰亡,死记硬背的能力是必然不断下降的。
那么接下来怎么办?你怎么去记东西?幸运的是,大脑中负责高级认知功能的前额叶皮层,会一直到25岁左右才完全成熟。“高级认知”成为记忆的主要工具。因此,正确的做法应该是逐渐抛弃对死记硬背的依赖,转而通过训练和锻炼自己的逻辑思维、抽象思维去“记”。
更何况、退一万步,死记硬背了不少东西,又能怎样?能答题、能考试、能出好成绩吗?不能。只需要打个比方就能说明这一点:
如果“背得好”就等于“学得好”,那么我们不妨用录音笔把老师讲的内容录下来,然后让这根录音笔去参加考试,看看录音笔的成就能不能得到满分。录音笔绝对比人脑“背”得更完整、更准确,它能考试吗?答案不言而喻。所以,你死记硬背了很多东西,是不能保证你会用、会理解、会分析的,不能保证能做好题、答好卷、考出好成绩。
想出成绩,秘诀在于“理解”、在于能够运用逻辑推理“推导”出考到的这些知识、信息。还有,遵循教育心理学上的“遗忘曲线”(心理学家艾宾浩斯提出)这个规律、按此规律及时地重复某些信息,是巩固记忆的重要方式。下面两张图分别是“遗忘曲线”的规律图:
据图可知,正常情况下我们当天学的东西当天就容易忘记一大半,一天后容易忘记74%。这间接说明了“复习”的重要性。根据这个遗忘规律,推导出的巩固记忆周期有以下几个重要节点:5分钟、30分钟、12小时、1天、2天、4天、7天、15天。巩固记忆的方法,就是在这几个时间节点去复习需要记住的信息。如此,短期记忆便能转化成长期记忆。
三、该怎么去学历史
学历史跟学数学一样,需要遵循一些各科学习通用的规则,以及本学科的规则,主要有:
1. 学习用具齐全,有良好的收纳习惯。
历史学科的基本学习用具包括:课本、历史图册、笔记本、练习册、文具、历次考试试卷。“收纳习惯良好”,是指初三中考前,历年课本、图册、笔记保存完整,试卷经过整理有序存放。笔记本首先要厚、不能太薄,而且得厚到能记满三年的内容。
这个要求并不弱智,因为有些孩子学着学着课本、试卷、练习册、甚至笔记本等资料就不知所踪了。还有些孩子永远不记得每周到底哪天有历史课、新课学到哪儿了。
2.认真听讲,积极参与课堂。
什么是认真听讲?“认真听讲”不是单单坐姿规规矩矩、老老实实这么肤浅。认真听讲,重在“听”老师的推理、关注老师的着重强调或者反复解读的内容,不是带一副耳朵坐在那里就算交代了。
“积极参与课堂”,是指思维活动要积极。很多学生误以为,课堂上一直在认真的记笔记就是“积极”地参与了课堂。这其实是个很基本的要求,而且是个“体力劳动”的行为。我们所说的“积极”,必须是思维活动的积极,必须是思考问题、回答问题、提出问题的积极。如果做好笔记就能考试、考出好成绩,那么“照相机”的学习成绩应该最好。
还有的孩子以为张嘴就来地回答问题就是“积极”,这是另一个天大的误会。
课堂上的发言最需要“有序“。一节课就40分钟的时间,老师要讲的内容常常是很多的,课堂密度很大,如果大家七嘴八舌回答问题,那大家既不知道该听谁的、也不知道谁说得对,结果只会大大降低课堂的效率,严重影响老师的教学进度。
课堂上最正确的发言规则应该是:任何时候都只准一个人在发言——这个人要么是老师、要么是某个学生,除此之外其它人一律闭嘴。
那些课堂上打闹、睡觉的学生怎么办?根据经验和常识,除非疾病所致,否则这样的学生既不受欢迎、也不可能学好。大数据表明,如果没有足够的自觉,这样的孩子即便上完了三年初中,也不会在学习成绩、学习习惯、学习能力上多大的改变。这一点,需要学生本人和家长去直面。
还有一部分学生和家长,习惯于给孩子报班、补课,认为一“补”就灵、成绩就能提高。其实,这种想法既危险又错误。因为并不适合每个孩子。
危险的是,有些学生很容易因此形成对辅导班的依赖,而且从此不好好上学校的课。错误的是,学校的课程虽然是免费的,但免费不代表廉价、更不代表是次品。不好好上学校的课,其实等于失去了最重要的学习契机。因为在学校你有很多机会可以问老师、问同学,而且课堂上同学之间还可以相启发有助于提升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还有同伴之间的竞争有助于锻炼学生的抗挫折能力、提高竞争力,这都是课外班所不能具备的。
3.课前预习,课后复习。
既然心理学上存在“遗忘曲线”这样的记忆规律,这个规律证实了“复习”的重要意义,那么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去“复习”呢?毕竟大多数学生都不是神童,做不到过目不忘或者听一边就都记下来了。所以,预习和复习对于知识的理解、记忆的巩固是不可或缺的。
最基本的预习活动可以包括完整地阅读课文,自己在教材上做标注、划出疑难点。用心的同学还可以自己查阅相关工具书、资料,自己解释疑难,或者拓展阅读。
课后复习,至少应该包括回归课堂上老师的讲解顺序、强调的重难点、审查笔记的系统和完整,完成家庭作业。当然,有不少孩子还会自己单独买一套练习册跟着做同步练习。通过做题来检验自己对新学知识的掌握和理解,是一项常规、有效的办法。这适用于几乎所有学科。如果学生能自己按单元整理知识结构、根据自己的记忆特点绘制有利于自己记忆的思维导图、示意图,那么收获会更大。
4.注意总结历史规律。
我们学的中国古代史,内容是从原始社会到元明清,时间跨度长达百万年;在这个漫长的历史阶段,社会的发展有没有规律可循呢?人类从使用粗糙的打制石器,到使用光滑的磨制石器,再到制作陶器,以及使用金属工具,这个过程呈现怎样的变化规律?从秦汉到唐宋、元、明、清,国家经历数次的统一、分裂、统一,这一现象的背后是否有规律以及驱动力?那些“大一统”的政权通常都从哪些方面来巩固统一?中央集权制度体系包含哪些分支,它的发展演变有没有规律?……
这些问题其实都有答案。但是提出、或者注意到这些问题,需要学习者深入地思考、深入地探究。历史学科是研究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的学科,其任务其实正是探索、探究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那么,我们该怎样去思考、探索?答案是:在阅读理解的过程中,不妨多做总结、归纳、概括。
规律,是需要从大量的现象中总结出共性才能发现的。例如贞观之治、文景之治,经过对比会发现,所谓“治世”不一定是经济最鼎盛的时期,但一定是社会有秩序的时期、尤其是从“乱”到“治”的时期。再比如,秦汉、隋唐、明清等每个大一统的历史时期,教材其实都是从五个方面来介绍其社会面貌的:政治、经济、文化、民族关系、对外交往。还比如,从秦朝到清朝,我国的中央集权制度其实是一直不断发展、完善、巩固的;而且基本包括五大制度分支:皇帝制度、中央行政制度、地方行政制度、监察制度、选官制度,每个制度分支各有其发展演变史。
……同理,中国近现代史、世界史也同样是有规律的。找不到规律,历史学习就永远停留在浅层表面。找到了规律、掌握规律,那么就可以对历史的后续发展予以解释、预测。那么历史学习就豁然开朗了。所以,想学好历史,是一定要多注意总结历史规律的。
5.运用逻辑推理,探究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很多人“记不住”或者“理解不了”历史知识,归根结底,其实都是因为没有注意到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逻辑联系。这个“联系”只有运用逻辑推理才能发现、并建立起来。因此,在中学阶段常常有这样一个有趣的现象,那就是数理学科学得特别好的同学,历史常常也容易学得很好、学得很轻松。这其实是因为数理学科学得好的同学,他的逻辑思维能力比较好,能不自觉地运用这种逻辑思维去思考、研究历史知识,于是很容易就找到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在记忆这些历史知识的时候,他们不是用死记硬背的办法,而是用逻辑推理、逻辑联想的办法“想”起了许多知识。而且,用这种思维方法“记”住的知识通常不仅很牢固,而且很准确、不易出错。
在历史学习中,历史知识之间最常见的逻辑关系包括:时序关系(先后顺序)、空间关系(地缘关系)、因果关系等等。
宋代为什么要加强中央集权、实行重文轻武?因为北宋是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而建立的。赵匡胤为什么能发动这个政变?因为他是后周的殿前都点检,手握重兵,而且这类政变在北宋之前的五代十国已是家常便饭。五代十国时期为何会有这样的“家常便饭”?这是因为唐末繁镇割据的结果。唐朝一灭亡,各个藩镇就称帝建国了,出现了五代十国局面。唐末为什么会有藩镇割据?这是唐朝安史之乱的结果。唐朝为什么会有安史之乱?这是唐朝基于边疆民族关系紧张而设置军镇、并且并立分布上“守外虚内”的结果。
于是,历史就循着这个逻辑发生了下面一连串的变化:为了防止“陈桥兵变”的故事重演,赵匡胤通过“杯酒释兵权”解除了统兵大将的兵权;为了防止年轻的禁军将领将来拥有政变的能力,赵匡胤改革军制,分散军权和兵权;为了防止繁镇割据的出现,宋朝统治者让文臣任知州;为了防止地方势力与武将之间进行勾结,宋朝又设转运使将地方财政转运到中央,用釜底抽薪的办法消除军阀割据的经济基础;为了防止武将发动叛乱进攻中央,宋朝与唐朝相比反其道而行之、实行“守内虚外”的政策,重兵守卫都城、保护中央,边疆虚兵防守。为了防止宰相与武将的勾结,削弱了宰相的事权,剥夺了其财政、军事权力。为了防止五代十国时期军人跋扈的社会现象出现,北宋实行重文轻武政策,全面抑制武将的地位、待遇。……
所以,唐代的安史之乱、五代十国的分裂割据、北宋的陈桥兵变、北宋中央集权的加强、北宋重文轻武政策的实施……这一连串穿越时空的事件,彼此之间有着无法斩断的内在联系。这些“联系”的存在,是一系列“因果关系”的产物。找到诸事之间的逻辑关系,也就能发现这些事务之间的“内在联系”,也就能破解一系列看似不相关的历史现象。如果学好历史有捷径,那这肯定是一条好使的“捷径”。
6.证据意识:历史学讲证据、论从史出。
历史学其实和刑侦活动有高度相似的地方。刑警在刑侦过程中,如果没有足够的证据就没法给犯罪嫌疑人定罪。历史学在研究的过程中,如果没有足够的证据(一般是史料证据)支撑,那么也没法对一些历史事件下结论、定性。
例如:商朝究竟存不存在?这个问题必须用证据说话。你能用证据证明这一点,那么它就存在,否则就不存在。结果,历史上直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甲骨文出土之后,人们才发现商朝是真实存在的。此前虽然有《史记》承认,但苦于没有其它证据佐证,史学界一直以“存疑”待之。这个案例说明,历史学不仅“讲证据”,而且讲“多重”证据;很多时候光有文献证据还不够,还得靠考古证据、文物证据,或者口供证据(例如研究一战、二战,可能需要结合当事人的回忆录)。
很多学生不知道的是,在历史教学的过程中,历史老师是必须要遵从“论从史出”这个原则来组织教学的。做不到这一点,这节历史课就是薄弱的、站不住脚的。“论从史出”本质上就是“讲证据”。因此,“证据意识”是学习历史的重要素养,养成“无证据,不结论”的习惯,是学好历史的重要保障。
综上所述,我们怎样才能学好历史?首先,你需要认同历史学科的价值、承认它与其它学科同样具有“实用”的价值,你才能在心里上接受这个学科、喜欢这个学科。其次,你需要及早破除学习历史的一些认识误区、避免陷入这些误区,你才能找到学好历史的正途。历史课堂不是德云社,我们不负责讲段子、娱乐大众、媚俗。我们研究的人类社会的发展,探究的是人类社会的客观发展规律。这是高大上、伟光正的活动。最后,你需要具备最基本的学习习惯,并且把握历史学科不同于其它学科的特质,做这个学科最应该做的事情。假如我们的智力水平不在正常值以下、没有医学所认定的认知障碍,我认为人人都能学好历史。